热搜: 大发推广邀请码下载
中新网吉林11月29日电 (李丹)吉林省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暨“智慧救助”模式推广现场会29日在吉林市召开。记者获悉,截至目前,该省79.9万城乡低保对象、8.6万特困供养人员得到有效保障。
吉林省民政厅厅长肖模文表示,近年来,吉林省民政厅根据救助对象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着力构建收入型困难群体、支出型困难群体和临时遇困对象三个救助圈层,会同相关部门给予分类救助帮扶,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肖模文介绍,吉林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层面综合量化评审指标体系,家庭经济状况核对项目扩大到9个部门19类信息。实施类别化、差异化救助,对一般低保对象实行“补差式”救助,老幼病残等人员按一定比例增发低保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全部签订照料服务协议。同时,建立了省定最低指导标准机制,确保保障标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月人均612元和445元,比“十三五”末分别提高12%和22%。
吉林市委常委、副市长范传宏在发言中介绍,吉林市强化改革创新数字赋能,探索形成了吉林特色分层分类“智慧救助”工作模式。该市自主研发智慧救助“一网通办”信息管理系统,从救助申请到审核确认,全部层分类“智慧救助”工作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全面提升实现网络化办理。同时,建立31个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打通数据信息通道,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推行“智慧救助”工作模式以来,分层分类“智慧救助”工作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全面提升。
吉林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该省要大力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加快“智慧救助”建设,实现救助申请足不出户,就可掌上办、随时办、线上办,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救助服务。(完) 【编辑:刘阳禾】
图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板岭乡永仁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蒙福运 摄
中新网南宁11月29日电(王建武 黄灵海 蒙福运)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29日介绍,今年以来,该厅依托国土日常变更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耕地实时更新入库机制,初步实现耕地“变化一块、举证一块、审核一块、入库一块”,为全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数据支撑。目前,广西已有99.2万亩地块通过国土日常变更机制变更为耕地。
今年5月,广西自然资源厅印发《2023年广西国土变更调查日常变更实施方案》,全面开展国土变更调查日常变更工作。依托自然资源综合监测监管平台构建的“天、空、地、人、网”感知网,该厅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开展了4次覆盖全区范围的耕地变化情况监测,将监测发现的24.6万条疑似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的地块位置线索,提供给各地开展实地拍照举证,涉及面积93.5万亩。
广西自然资源厅聚焦自然资源调查工作需求,创新研发“广西自然资源调查云”举证软件和“日常变更”工作平台,实现线索位置发送、实地拍照举证、情况填报、举证审核、数据汇总统计等功能。技术人员只需携带装载有“广西自然资源调查云”软件的手机,从各个角度对地块内部进行拍照,证明土地上已种植长势良好的棉、粮、油、糖、菜等农作物,经数据编辑后即可将地块变更为耕地入库。目前,广西各地已使用该软件平台举证图斑20.5万个。
为确保入库耕地数量、质量真实可靠,广西自然资源厅强化过程监控,建立日常变更成果逐级审核制度,规范数据审核流程,及时组织技术力量,逐图斑核实县级举证成果的真实性和数据成果的准确性,以准确掌握各地耕地数据变化情况。截至11月24日,自治区级累计核查变更图斑45.1万个。
此外,该厅通过建立监理工作机制,加强现场督导,利用自主创新研发的成果预检、核查图斑提取等一系列工具,不断提高各地上报成果数据的质量,加快成果上报效率。目前,县级上报成果合格率已由原来的30%提升到81%;自治区级核查后的图斑,国家审核合格率在95%以上。
通过日常变更机制,该厅实时掌握全区耕地开垦、复耕情况,为分析研判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各项指标完成情况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完)